首页 游记
导航

看西游记悟人生

2020-12

第一篇:《品《西游记》,悟人生真谛》

品《西游记》,悟人生真谛

作者:河南省扶沟县白潭一中王赵乐

辅导教师:河南省扶沟县白潭一中王继锋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暑假期间我重品古典文学《西游记》,再次感受吴承恩大师的绝妙文笔,再次领略唐僧师徒西天路的坎坷险阻,再次与一心求取真经普渡众生的唐三藏、足智多谋的孙悟空、憨态可掬的猪八戒、忠心勤劳的沙和尚、任劳任怨的白龙马进行对话,„„在跌宕起伏处反复研读,于扣动心弦处细细品嚼,我读懂了吴承恩著《西游记》的良苦用心:他并非是要给世界留下一部传世名著,亦非是给饱受苦难的世人一份来自神仙世界的心灵寄托,而是要给后世子孙一部处世打拼的经典。读明白了《西游记》,也就明白了如何做人、为人的人生哲学。

第一、为人处世要不怕困难。一位伟人曾说过:“做一个有战斗性、顽强的人,首先就要学会不怕困难。”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去西天取经遇到了不少困难与险阻。即使唐僧被妖精捉住,但悟空总能一次一次的把唐僧从妖怪手中夺回来。最后他们凭借着自己不怕困难的精神取到了真经。可见,困难也没什么可怕的,只要你勇敢面对,就一定能将它打败!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又是怎么做的呢?遇到困难,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望风而逃!前年暑假我学溜旱冰,一开始我怕被摔倒不敢学,后来在爸爸的动员下我心一横来到旱冰场开始学,等穿上旱冰鞋我才发现“我腿非我腿”,还没走几步就摔一跤。面对一次次的失败,我并没有退缩,也不知摔了多少跤,我终于能慢慢的走几步再到慢慢的滑一段儿,现在我不但学会溜冰了而且还滑得非常熟练。现在仔细想想,我发现困难也是“纸老虎”,这不,我稍一努力就将它打败了。唐僧曾说过:“心生,种种魔生,心灭,重重魔灭。”可见,一切困难都是由我们想象出来的,实际上,它们远没有那么强大,只要不怕困难、勇于挑战,世上就没有不可能,胜利也一定属于你!是《西游记》中这不怕困难的精神打动了我,让我渐渐地学会了不怕困难。现在我面对困难不再望风而逃,而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周围的人都说我比以前胆大了。

第二、为人处世要有恒心,贵在坚持。《西游记》中写唐僧遇到妖魔鬼怪甚至自己被捉性命不保时,唐僧丝毫没有动摇自己取真经的信念,又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是我们中学生最应该学习的精神。我自己在学习的时候常有半途而废、虎头蛇尾的缺点,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因为重在参与,贵在坚持,坚持到最后的人才是笑到最后的人。以后我要改掉做事半途而废的缺点,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始有终。

第三、为人处世要搞好团结,以集体为重。唐僧师徒出身不同、人生阅历不同、性格也不同,但是他们目标相同。这个集体里,唐僧师徒之间也闹过矛盾,唐僧几次对孙悟空念紧箍咒,还几次将孙悟空赶走,而孙悟空走后,唐僧的思念与悲伤是多么感性,而师徒的重逢是多么的感人。尽管唐僧师徒之间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但是都是为了一个目标——早日取得真经,普度众生。所以唐僧师徒以大局为重,以取经为己任,漫漫取经路上相互照顾,相互体恤,有苦同担,正是他们师徒之间的团结才能圆满完成取经大业,修成正果。我们的学习不也是这样吗?只有同学们之间在学习生活中团结互助,才能在成绩上共同进步,在成长的道路中共同发展。所以我认为一个班级、一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最重要的是团结,只有众人齐心协力划桨才能开大船。

第四、为人处世要与人为善、有奉献精神。佛教讲求“普度众生”,《西游记》第八回中如来说“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又要寻一人,让他“求取真经,劝化众生”。所

以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都是为了别人,取经路上所受的苦难都是为了芸芸众生,只有普度了众生,自己才能修成正果。例如沙僧和白龙马虽说没有什么大本事,但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甘心当好后勤。再如唐僧从没有私心,多少国家给官位,财富,美色,他都从未动心,他在取经的过程中,从不对自己的上级提要求,不对自己的下属有埋怨,不对自己的敌人动怒,套用现在的话就是不图名和利,只求为人民服务,人人都献一点爱,世界将变更美好。在《西游记》这部书里,好些章节如“还受生唐王遵善果”、“寇员外喜待高僧”等都让我们领悟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所以作为我们中学生,我们要关爱同学,助人为乐,为班集体、为社会奉献我们的知识才华,为我们祖国的建设挥洒我们的汗水。

好书就如一枝紫丁香,散发着浓郁的香气,恣意地芬芳着,而且这种经典的芳香还将润泽我们的未来。在历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和为人的智慧,给大家带来激励和源自内心的力量,我更明白为什么它能够传承至今了。《西游记》,读之愈感精彩纷呈,品之愈感蕴涵隽永,嚼之愈感沁人心脾。

《西游记》——传唱千古的巨著,惊天动地的绝响。

评语:

《西游记》这一经典巨著可以说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度过美好的少年时代,从这篇小论文可以看出王赵乐同学读《西游记》已不止一遍,她写这篇小论文下笔如行云流水,感想如决堤之水,所以这篇读后感的特点是:有感而发、情感真挚。这篇读后感论据充分,夹叙夹议,其亮点有二:首先立意亮,从《西游记》联想到为人处世的道理,联想到生活学习的道理,从中体会到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使我们看到《西游记》这部书确实起到了“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一作用,这是难能可贵之处。其次首尾亮,开篇引用古语和排比句,结尾运用比喻和排比句,不但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使感情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对《西游记》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可以看出小作者文字功底的深厚。所以,这篇读后感不失为一篇佳作。(辅导教师:河南省扶沟县白潭一中王继锋)

学生小论文品《西游记》,悟人生真谛作者:河南省扶沟县白潭一中王赵乐辅导教师:河南省扶沟县白潭一中王继锋

第二篇:《看懂《西游记》的人实在太少》

可惜!看懂《西游记》的人实在太少

我喜欢看《西游记》永远看不够哈!

羡慕悟空的72般变化,唐生的执着,八戒的随性,沙僧的任劳任怨,白龙马的意念;钟情于作者的场景设置与人物刻画,敬佩制作团队的水平与努力,还有带给我对于我商业的启发与思考!

有人说,当你有一天真正读懂了《西游记》,你也就懂得了世间所有苦难的真谛,也就懂得了整个人生的真谛!小孩子是根本读不懂西游记的。个人认为,《西游记》可排在四大名著之首!而且它还是世间最伟大的一部成功学!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实是告诉人们如何战胜心魔的成功学。吴承恩通过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引领我们在人生路上不断地去克服内心、战胜心魔,最终取得真经、成就人生。

《西游记》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师徒五人只是一个人!孙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猪八戒是人的情欲,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龙马是人的意志力。

孙悟空是斜月三星洞中菩提祖师的弟子,“斜月三星”就是个心字(斜月不就是那一勾吗?三星不就是那三点吗?),所以孙悟空是心的弟子,也是心。这一颗骚动不安的心,于天堂地狱善恶之间自由穿梭。《楞严经》上说心有七十二相,悟空也就有72变,世人的心非常善变,瞬息间七十二变。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黄帝八十一难经》上说“人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所以金箍棒是气。什么东西能够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大能通天,小之则如绣花针呢?不就是人的气度吗?

炼心能使人的心眼明亮,灼亮心眼,所以八卦炉烧不死反而能让孙悟空炼成火眼金睛(悟空的眼睛明亮了,象征着心眼明亮了)。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五行山压住悟空,象征着世俗世界的金木水火土那样强大地压住了那颗上天入地的心。五行山也象征着佛学中的“贪、嗔、痴、慢、疑”,佛祖说这五个字概括了一切人的身行心念,即便是孙悟空,依旧逃不出这五个字。闹天宫时的孙悟空正是被这五毒所困。现实中,又有多少佛门弟子,自以为有所悟,精心力修“戒、定、慧”,到头来依旧不离“贪、嗔、痴”,只因不了

解“贪、嗔、痴”的本质。五行山后为两界山,过了这一山,曾经那颗骚动不安的心终于跳出三界了。

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正好是灵山的距离,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灵山再远也就是心的一个念头就到了!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一念就可成佛,一念也可成魔。师徒五人在西天路上打妖怪,其实指的就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除心魔,取经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真正的灵山,就在我们的心中。这也就是孙悟空常常对唐僧说的那句话:“只要你见性志成,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还有唐僧刚开始踏上取经路时,乌巢禅师传授他一部《心经》,并且也对他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但是唐僧听不懂啥意思,最后直到抵达灵山,由孙悟空点醒了他之后,他才明白。因为要靠心来点醒自己,才能明白,而且那时候心魔全都除掉了,也就领悟了。

“定心真言”紧箍咒能定心、约束心,让心疼了又疼。收伏悟空之后,也就归正了那颗七十二变的心。孙悟空一上路就打死了六个强盗,在原著中,六个强盗的名字分别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身本忧、意见欲”,这就是六根。孙悟空打死了六根,说明六根清净乃取经之本。白龙马是意志力,人的意志起初就像野马,只有确定了前进的目标,才能专心专意的取得真经。收伏小白龙,达到心意合一,只要心

意合一,志向坚定,没有到不了的西天。后来又收了八戒和沙僧,“身、心、情、性、意”这个最完美的团队就组成了。

西天路上,悟空化斋前经常在地上划一个圈,这是心给人定的界限,但人的身体(唐僧)总是会被欲望(猪八戒)牵着走!于是人(师徒几个)就容易离开内心(悟空)设定的界限(划的圈),于是一出界限便遇上种种心魔(妖怪)。

心(悟空)引领着人(师徒几个)不断前进,一路上悟空降妖,说的就是心去降心魔。西天路上的每一个妖怪都是有含义的!所有的妖怪全都是一个比喻!全都是心魔的幻化。每一个妖怪所代表的都是世间那些牵绊人的东西,都是一个人自己的心魔!西天取经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去除心魔的过程。师徒五人在取经路上不断的去除妖怪,指的就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不断的战胜心魔!

例如,黑熊怪是心魔,悟空的嗔念使他催火烧了观音禅院,于是出现了阻碍他成佛的心魔,于是黑熊怪就来了。{看西游记悟人生}.

牛魔王也是悟空心魔所变,红孩儿、牛魔王、火焰山都是心头上的火焰。牛魔王与悟空为结拜兄弟,又势均力敌,所以发火就是自己跟自己较劲。火焰山形成原因是早年孙悟空踢下一块火砖,火焰山大火正是悟空出八卦炉后为出一口恶气而放的,到头来却烧伤了自己。火焰山这一难是由孙悟空早年顽空之心所生,所以说“牛王本是心猿变”,要“打破顽空参佛面”,在这里孙悟空剪除了顽空之心。

红孩儿象征着仇恨之火,一个人活在仇恨中,到头来只会烧伤自己的心(红孩儿烧伤了悟空)。此外,红孩儿还象征着“赤子”,我们要保住赤子之心。“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在人生路上保住赤子之心,不要被自己的“三昧真火”烧毁了,要保住那份童心(赤子被菩萨保住了)。

黄风怪会吹三昧神风,他代表社会风气,社会风气能使人心(悟空)迷失方向。{看西游记悟人生}.

白骨精的三个形象分别代表了一个人的情、爱、欲,心将它们全部打死,说明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爱、欲,不要让其成为我们前进的障碍。此外,白骨精也象征人皮面具,人皮面具(白骨精)

第三篇:《经典佛语悟人生》

十大经典佛语悟人生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一切皆为虚幻,应出自佛法大般若部。般若部卷数众多,据说浓缩的精华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刚经》。金刚经里有云,一切皆为虚幻,也有一首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也就是说,一切世间上的法,都是短暂不真的,就像露泡梦电云一般,应该如是看待。一切皆为虚幻,这里说的虚幻不代表没有,我想应该是佛家讲的“空”。

经典二:不可说,说即是错。

仿佛记得的原文是,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错。什么文字没有破绽,语言、表达亦如是。你说一句话,总有话能反驳你,是不是这样?释迦佛说法49年,最后说他自己一字未说,也确实,他老人家是一字未立,我们现在看到的佛经,是佛的弟子们整理流传下来的,史上的第一次500比丘大会就是做这个工作的,由佛的表弟阿难尊者来口述,大家纪录的。这个阿难尊者,据说的记忆力超强,佛说的,他都能记住,而且他一直跟在佛的身边,所以,我们现在能看到佛经,不得不谢谢这位大尊者。当时,流传的教义,现在东南亚盛传,我们这边的叫他们小乘佛教,,意思也就是说他们的修行法门,是自己解脱,我们这边的是大乘佛教,讲究自利利他,普度众生,藏密也许是保持最原味的原始佛教了。我们中土的佛教有十大宗,大家熟悉的迦叶尊者

拈花微笑的那个是禅宗,以心传心的法门,很多老人家念佛的,南无阿弥陀佛,这是净土宗,还有华严宗、法华宗等等,

有人言: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就转到这句话上来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在典藏中出现的很多,我们平时看到、想到的一切,都可以说是色,色是相,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我们的思维意识也是色,是个相;空是理,是相的真实本质。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随遇而安,缘来不拒,缘去不惊。而在这个花花世界里,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不动妄心,不存妄想,那样心如止水是一种福气,还是一种遗憾。佛家遵人心其一,身其二的教诲,认为只要心不动则可避祸万千,是以不变应万变,只是一俗人,若没了想念,是一种什么样的空虚,人因为有了欲望,而道生了动力,什么都皆空了,还人世来做什么,而痛苦也是一种修炼,就不扯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段子了,就你自己从痛苦中爬出来的经验也是一种财富。其实此禅语很是喜欢,也能从中参透些许道理,只是自己是红尘中人,也没打算看透红尘,就把它暂且记下来,当来日到达心如止水境界时

再细细品味。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你说:缘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我说:缘是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说:缘是纵然两情相悦,仍难逃宿命之劫。我说: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缘是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窗前点滴到天明。缘是无尽的思念。而我,傲立于沙漠中静静的看着它缘起缘灭。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无泪!是的人到悲痛的极点,也就是万物的极限,那就是一无所

有的感觉,所以对于背来说,就可能出现“悲极生乐、或者悲底见喜”的结局。大悟无言!同理,理解的顶端、认识的终点、领悟的深处,就是大明白,也存在争论和雄辩,所以唯一的做法和姿态就是沉默无语!大笑无声!根据以上的解释规律,我想无论是谁都会自我理解了吧!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弘忍要求大家各写一偈来确定接班人,夺冠呼声最高的神秀写的是“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当时慧能还是个勤杂人员,还不识字,找了个小沙弥给念了一遍,然后就说出了那个现在很知名的偈子(还得找人帮着写在原作边上),五祖看了之后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该同志尚未悟道,擦了吧”,但是半夜把慧能叫来上了一课小灶(有点西游记的意思),然后为了避免纷争,传了学位就让六祖赶快带了衣钵溜了!这四句主要讲的是要人们懂得放下,也就是佛经中说的四大皆空,但是又不执着于空!前两句只不过借菩提树和明镜来讲明:不要执着与事物。后两句讲自己的境界,明明想得道,但是太执着于道,反而与道越来越远。禅宗主要阐述了

人人皆有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人生感悟:

成熟的人不问过去,聪明的人不问现在,豁达的人不问未来。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明白自己的位置,拥有自己该拥有的。

第四篇:《启悟人生的《西游记》.doc》

龙源期刊网.

启悟人生的《西游记》作者:施恭旗

来源:《儿童时代·快乐苗苗》2005年第12期

第五篇:《从佛学角度看《西游记》》

从佛教的角度谈谈对《西游记》的理解

《西游记》中表现了大量的佛教内容,其中主要的有佛教历史、人物、义理、宗派等等。这些宗教内容主要通过作品的回目、诗歌、偈语、情节、细节、人物对话或直接引用佛经原文表现出来。本文主要从其中四个方面来谈《西游记》中的佛教思想。

一、《西游记》取材上的佛教色彩

《西游记》选取的是取经故事。该故事本身就是在肯定佛教的前提下展开的,因而先天带有宗教的色彩。西游取经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项重大内容,叫做唐僧西游取经,胡佛东来传法。《西游记》中的唐僧的文化原型,就是现实中的唐代高僧三藏法师玄奘。西天取经的路不是平坦的,而是艰难险阻,这条路是唐僧自度、度人的修行之路。

二、《西游记》主人公取名的佛理禅宗

唐僧三藏法师的“三藏”源自于佛经的经、律、论三藏,这不仅表明了唐僧与佛教的因缘关系,也强调了玄奘法师对于佛事的虔诚,一心向佛。他的三个弟子,实际上集中体现了众生的“贪、嗔、痴”三种恶习。猪八戒代表贪欲重的人,贪财、贪色、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