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小学作文)
摘要:端午节农历为五月初五,2012年端午节即将到来,中国端午节有很多习俗,如吃
粽子,赛龙舟,小编整理了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小学作文)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已经被很多人所遗忘。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端午节即将到来,端午节的来历是很多学生关心的话题。饭菜网为您介绍关于端午节的来历。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
中国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这里有着不少的传说,最著名的的就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
民族的节日。
过端午节,中国各地有很多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
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中国中部的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钟馗与一个离奇传闻有关,相传中国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称钟馗,醒后令画家吴道子描成画像,相貌凶残丑陋,以为打鬼、驱除
祟之用。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
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据说中国古代百姓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第二篇:《端午节习俗研究》端午节习俗研究
一、活动背景
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端午节也是如此。端午节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语境下,是非常隆重的节日。
端午节文化历经几千年,质是不变的,这个质就是源于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端午节文化的魅力,使端午节成为非常有凝聚力的节日。每当端午节来临,人们就会包粽子,赛龙舟,插艾香,赠香包。早已由一种礼仪渐变为一种打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烙印、一种融入每个中国人血脉的习惯、一种浸入每个中国人骨髓的文化因子。
因此,我们五年级举行了“端午节习俗研究”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端午节习俗研究
(二)活动目标:
1、了解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每一个华夏儿女非常重视的日子。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与端午节有关的知识。
2、到超市、饰品屋、节日礼品屋等进行参观、调查、访问,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并根据资料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过年的热闹与快乐,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彼此间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社会参与意识。
4,通过屈原的故事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活动人员:五年一班
(四)活动时间:(五)活动分组:
收集文字资料:
摄影:
购买包粽子,叠葫芦的材料:
学习包粽子:
指导老师:(
六)活动准备:
1、活动前,学生通过上网或查找书籍的方式获得端午节的有关资料。
2、教师准备好探究记录表,学生根据表格展开活动。
3、学生准备各种资料(包括小故事、图片,糯米,剪刀,粽子叶等)。
(七)活动注意事项:
1、活动在老师带领下有序进行,注意安全;
2、调查采访时态度诚恳,注意文明礼貌,并做相应的记录。
三、活动实施
阶段一:分组确定研究项目(准备阶段)
(一)由中国传统节日引出课题“端午节习俗研究“。
(二)提出可以研究的相关问题:
1、关于“端午节习俗”你了解多少?
2、对于“端午节习俗”你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端午节的来历、饮食文化、文学艺术、民间活动等等)
3、把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为下一步作准备。
(三)学生分组确定研究问题
1、根据问题的类别,学生自由选择,成立研究小组(互相协调)。
2、分组讨论要采用何种研究方法(上网查资料、调查、访问等)。
3、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
4、确定研究专题:
(1)回溯历史渊源——端午节的来历
(2)端午节的饮食文化——吃粽子
(3)端午节的传统风俗习惯——吃粽子,赛龙舟,戴五彩绳,插艾香,赠香包。(4)屈原的诗歌。
(四)分组制定研究计划
1、提供一份研究计划,供学生学习参考。
2、各组制订详细的调查计划和方法,设计调查表格和访问记录表。组员分工,商讨在调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教师及时指导。
阶段二:各小组展开研究计划(实施阶段)
(一)每个小组分头行动,通过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途径最终获得所研究问题的结果。(小组成员分工协作)
第一组:端午节的来历调查小组。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计划开展活动,有的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有的走向图书馆,搜集关于端午节的资料,最后进行加工整理,编写小报,供大家欣赏。
第二组:端午节的食俗调查小组。
该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到食品批发市场、各大超市,了解端午节期间人们的购物情
况。其中,最重要的是粽子,喝雄黄酒。并学习了折葫芦,在现场折,并展示给大家。
第三组:漫话端午粽调查小组。
小组学生通过上网或者查找书籍了解粽子的种类他们了解了包粽子的材料。粽子的品种,从实物到图片、文字,最后到自己亲自动手包粽子,从中感受到活动的无限乐趣。
。
第四小组:端午节民间习俗。
各小组通过上网,调查,访问的方法了解端午节民间的习俗。了解其中的故事和背景。学生编制五彩线,现场给老师同学送祝福。
(二)各小组整理归纳研究成果。
阶段三:信息交流会,展示动手实践、创作的成果。(展示阶段)
1、交流研究成果。
2、归纳总结各组的研究成果,并展示。
(1)研究“回溯历史渊源”小组搜集了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相关的典故等,并以资料的形式进行展示。制作手抄报。
(2)研究“端午节的饮食文化”小组,主要研究“粽子”的来历、程序及象征意义;,并现场折葫芦。
(3)研究“漫话端午粽”小组,主要研究的是粽子的种类和名称。现场包粽子。
(4)研究“端午民间习俗”小组主要研究的是赛龙舟,插艾香,赠香包。等习俗的来历和方式,学生扎五彩绳。(在展示阶段里,学生为了更好地汇报本组收获,小组成员团结协作,运用了多门学科的知识,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个性特长,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合作性。
3、总结延伸:端午节习俗。
(1)活动后,将有关“端午节习俗”的资料归类汇编成册,或制成专题网页,上传到学校网站上展示。
(2)了解中国其他传统的节日
四,活动反思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突破了教材和学校的局限,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了解到了许多端午节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访问、查找、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将自己的活动成果以新颖的方式向更多的人展示,社交能力及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此次活动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爱好及兴趣,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从主题的选定到小组成员,从制定计划到调查研究,教师只是对各组成员进行必要的指导,没有包办代替的现象。
2、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合作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题的研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同时又是协同互助,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活动中,学生不是讲台下被动的看客,而是活动的主人。他们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寻找资料,根据活动内容制作主题板报;可以通过询问父母了解粽子
的做法,葫芦的折法;也可以向手工艺人拜师学艺,制作各种有特色的民间物品。
第三篇:《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2014年的端午节在6月2日,也就是农历的五月初五。年轻人一般只知道端午节吃粽子,其实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煮鸡蛋、赛龙舟、沐兰汤、带葫芦„„
今天盘点端午节的15个习俗,看看你知道哪一个!
1、吃粽子
全国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习俗,就是要在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
魏晋时期,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也记载了屈原投江自杀后,楚国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2、煮鸡蛋
在胶东地区,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一样不可。女娲得知此事后,便去找瘟神说:“今后凡是我的嫡亲孩儿,决不准许你伤害。”
瘟神知道女娲法力无边,不敢和她作对,就问:“不知娘娘下界有几个嫡亲孩儿?”女娲一笑说:“我的孩儿很多,这样吧,我在每年端午这天,命我的嫡亲孩儿在衣襟前挂上一只蛋袋,凡是挂有蛋袋的孩儿,都不准许你胡来。”这年端午,瘟神又下界,只见孩子们胸前都挂着一个小网袋,里面装有煮熟的咸蛋。瘟神以为都是女娲的孩子,所以就不敢动手害人了。这样,端午吃蛋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
3、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双桨同时划的动作,可以使身体的双侧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划船运动中的后拉、前推、摇桨等动作,对上半身的肌肉是非常好的锻炼,提高了肌肉质量,以及协同工作能力。”
4、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5、带葫芦
端午节带葫芦是历来的风俗,小孩、成人佩带葫芦,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佩带传统文化寓意“福禄”的葫芦,可以化戾气为平和,增强福缘气场。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汉族就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
6、系五色线
五色线又称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
陕西地区的传说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
了,具有送灾的性质发展到现在,一般都用绣花用的丝线,颜色多且艳丽,用色比较灵活,多则十多种颜色,少则二三种。用什么色也很灵活,有些人手头有什么色就用什么色。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缕,走到一起时都会比比看谁的更漂亮,颇有情趣。当然比较讲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线。
7、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端午节习俗。
8、游百病
游百病又名“走百病”,流传于陕北各地的农村,是通过游览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项健身运动,多在妇女、老人、小孩或体弱多病者中间进行。游百病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据说游就百病不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讲究的,这天男不做农活,女不做针线,做了叫“扎百病”。就是说把百病的根子扎下了,所以在天水农村,男人赶早备足牛羊饲料,女人忙备吃的和穿的,游百病的主要去处是集镇、寺庙。不去那里心中如今年白过了一般空落一般酸楚,要去也不易,山村里人要翻山越岭,要走几十里山路。平时忙地里忙家里,看小孩敬老人。十六是“大赦”,地里不管,家里放下,小孩拖上,老人扶上,倾家外游,不图升官发财,图个吉利,大人小孩百病不生。
9、送扇子
端午节又称“女儿节”,过去在宁波民间,凡新出嫁的姑娘,端午那天要带着“端午担”回到娘家来避一下,离开时要带上父母送的扇子,俗称“送扇子”。如宁海等地丈母娘要给女婿回送衣料、手巾、
10、驱五毒端午节习俗。
在古代,五月被认为是“毒月”、“恶月”。因为这时候天气越来越热,雨水渐渐增多,人们很容易生病,自然界的许多昆虫也都出来活动。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
其实,把这五种动物合称为“五毒”,是古人的一种误解,因为壁虎无毒,却被认为是剧毒物。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被人们认为是“九毒”之首,所以民间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端午节驱“五毒”,就是要提醒人们注意防病。端午节习俗。
11、戴香包
香囊一般佩戴在胸前,可以驱虫辟邪,然而佩戴也是颇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小孩子喜欢戴飞禽走兽类的,诸如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老人则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防病健身,也象征着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到白头等。
最有讲究的要数年轻人了,尤其是热恋中的情人,姑娘多半都会亲自制作一枚别致的香囊,在节前送给心上人。
12、洗龙舟水
“洗龙舟水”就是在端午节当天到江里、河里洗澡,因为这段时间的水大,正好又是划龙舟时期,老百姓认为这种水是吉祥的水。
13、拴扫把
有赶走“扫把星”,驱除厄运的意思。
14、挂艾叶和菖蒲
端午插艾条,除了“驱邪”的说法,更重要的与古代人对端午时节的“保健”有关。据介绍,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其实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因为此时天气日渐炎热,蚊虫苍蝇滋生,被称为“恶月”或“百毒月”。
古人还把五月端午称作“卫生月”,端午节蕴藏着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端午时潮湿,而艾叶的芳香清新,能祛除毒气,除污浊,净化空气。
15、吃五黄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食用雄黄酒、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称“吃五黄”。现在,雄黄酒因带有毒性而用黄酒代替。吃五黄是汉族的民间风俗,流行于江南等地。农历五月,江南人称“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在端午节的中午,最适宜吃五黄餐,就是把五种黄颜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除了以上15种端午节习俗外,还有吃打糕、打午时水、吃煎堆等习俗,在这就不一一介绍了。端午节的习俗都寄托着百姓的愿望,有一定养生的意义!
第四篇:《端午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端午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