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端午节作文
导航

我国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2020-12

第一篇:《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屈原,端午节因他而生。传说屈原被楚襄王放逐到湖南。本来他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反而被奸臣们排挤出去,他简直气疯了。屈原经常在汨罗江一代边走边唱伤心的诗,江边渔父见他委屈的样子问:“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弄到这种地步?”屈原答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渔父反问到:“既然别人都脏、都醉,您又何必清高和清醒呢?”屈原答曰:“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终于,屈原不愿随波逐流的活着,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一天,他抱着石头跳入汨罗江里自杀了。从那一年开始的第二年,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把粽子投入江中纪念屈原,这就是我们今天仍然在过着的端午节。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除了吃粽子、划龙舟外,端午节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具体有以下八件事:

1、赛龙舟、洗龙湫水。龙湫水也就是龙舟竞渡过的水,人们认为那是好水、活水,故常有喜喝龙湫水、洗龙湫水浴的习俗,民间也就有“五月节洗龙湫水”的俗语流传。

2、吃粽子。端午节粽子主料:糯米,为禾本科草本植物糯稻的种子。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益肺气、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糯米有收涩作用,对尿频,盗汗有较好的食疗效果。)主治: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少食,腹泻;气虚自汗。竹叶甘,淡,寒。主治:热病心烦口渴,咽喉炎,口腔炎,牙龈肿痛,心火织盛引起的口舌生疮,尿少赤黄色。还可以清热除烦:用于热疡烦热,心烦不寐,小儿夜啼。另配料可以随意选用,有大枣、榛子、苡米、花生、莲子、芡实.....也都有滋补保健。

3、挂香囊。我国很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两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致密的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这几味中药,中医认为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的功能,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4、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5、喝雄黄。酒医史渊源《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我国民间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说,认为辰属龙,辰时正是群龙行雨之时,在端午节早晨摆雄黄酒宴,是百姓企盼出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制备雄黄酒的方法很简单,用于成人饮用的,则取微量经过水飞处理的雄黄细粉,现行药典规定内服用量为0.05克~0.1克放入一只小碗或小杯中,再加入15毫升~20毫升白酒,用筷子将其搅溶,再将上层带有微红黄色的酒液倒入定量白酒中,碗底或杯底的沉淀物则弃之不用,饮用量约15毫升左右。

6、煮大蒜。大蒜是一种中药,味辛甘,能杀毒灭菌,熟食能清肠胃毒素,疏通血脉。端阳节早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煮食新蒜头,以疏通血脉,消毒灭菌。

7、滚吃鸡鸭鹅蛋。全国各地均为流行。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

8、驱五毒。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五种毒虫。“端阳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第二篇:《我国各地的端午节的习俗,大家都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可是除了吃粽子之外还有哪些习俗呢?我今天就来讲讲端》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

我国自古有“南船北马”之说,南方远行靠船,北方远行靠马,所以南方端午节习俗是赛龙舟,而北方则是骑马射柳的习俗。赛龙舟的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另外,荆楚之人也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被鱼吃掉,所以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这就是后来的粽子。

南朝梁《荆楚岁时记》载:“屈原以是日死于汨罗,人伤其死,所以并舟楫以拯之,今之竞渡是其遗迹。”

《续齐谐记》载:“屈原,楚人也,遭谗不见用,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

江南人对蛇,又怕又爱

而另一个与端午节息息相关的中国传统故事是“白蛇传”。白蛇故事剧以端午为主要节日背景,以杭州西湖为中心地点,以苏州、镇江为半径。有292篇关于白蛇故事的新资料,其中浙江155篇,江苏63篇。

《白蛇传》里有个“端节惊变”的故事。传说白娘娘与许仙在西湖借伞传情,结成恩爱夫妻后,许仙误信法海谗言,在端午节逼白娘娘饮雄黄酒,白娘娘酒醉现出原形,吓死了许仙。所以民间更加相信雄黄可解蛇虫百脚“五毒”。于是端午家宴,不管平时会不会喝酒,人人都得饮一点,哪怕象征性地抿一口。小孩子不会饮酒,就在额上抹点雄黄,或用雄黄酒写个“王”字。

应当说,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蛇意象是十分浓重的。《字说》曰:“蛇,螫人也,而亦逃人。”《淳熙三山志》卷四十曰:端午日“长幼悉以五色丝系臂”,“父老相传,可以辟蛇,至七夕始解弃之。”

江南人对蛇,既怕它咬人,又把它看作保护家庭的神灵力量。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勤建就曾说过:“白蛇形象的中心结构是中华民族民俗意象的两大原型,白色崇拜和人蛇合体崇拜是久远集体意识的结晶。”

斗草!斗草!

《雷峰塔》中白娘子上场吟:“慵邀斗草闲烹茗,纤手教郎饮。”

这里面说的“斗草”就是古代的一种端午游戏。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这种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强弱来决定输赢的斗草,被称为“武斗”,斗草除有“武斗”外,还有“文斗”。所

谓“文斗”就是对花草名,女孩们采来百草,以对仗的形式互报草名,谁采的草种多,对仗的水平高,坚持到最后,谁便赢。

南朝梁《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

场上插柳,驰马射之,中者为胜

南方跟北方的端午差别还是蛮大的。北方把五月端午叫做“蕤宾节”。

在北方,古代端午节习俗为骑马射柳。射柳,又名斫柳、剪柳、走骠骑。以柳为的,驰马射之。中原自古就有射礼,辽金时更盛行。在场上插柳,射之,中者为胜。源于古鲜卑族秋祭时驰马绕柳枝三周的仪式。

《金史·礼志》中记载:“凡重五日„„插柳球场为两行,当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识其枝,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镞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驰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断其青处及中而不能断,与不能中者为负。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气。”

明代《万历野获编》卷2有:“京师及边镇最重重午节。至今各边,是日俱射柳较胜。„„内廷自龙舟之外,则修射柳故事,其名曰走骠骑,盖沿金元之俗。”

在家里挂葫芦

除了射柳之外,当时皇宫之中还流行剪柳:将鸽子藏葫芦中,挂柳树上,谁射中葫芦,鸽子飞去,射中者则以鸽子飞的高低决定胜负。

说起葫芦,京津地区至今还传承端午“葫芦万代”风俗,这是旧时汉族的节日风俗。用红、绿、黄三色彩纸剪成葫芦,于农历五月初一晨贴于室内楣间,俗称可避邪毒;初五晚取下丢弃,称一切不吉都随此而去。天津民间还将葫芦的叶蔓装饰与传宗接代的生育观念联系在一起,所以称“葫芦万代”。北京又称“吉祥葫芦”。

韩国农历五月五日称“端午节”、“重午节”、“端午祭”,韩国式名称:“天中佳节”、“车轮日”、“戍衣翠日”。是韩国四大节日之一,始于新罗时代(唐代),传自中国。它这里面的许多习俗也都是从中国学来的。

女子用菖蒲洗头、化妆,喝菖蒲汤,削菖蒲根做簪子,刻“寿”或“福”字。穿红绿色新衣,名“端午装”,然后到菖蒲茂盛的地方去戏水。

古代农民在端午前做扇子,端午日送给国王,国王再赐予臣民。他们还相信端午前后采药药力最大,清早去割艾蒿和益母草,挂门边,驱邪并制药、储藏。他们不吃粽子,吃戍衣

翠或艾蒿拌米面的蒸糕,上面印有车轮图案。此外活动还有女子秋千、跳板,男子摔跤、石战等。

江陵端午祭在1967年被韩国指定为国家级“重要无形文化财”第13号,2005年11月2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开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有关于端午的名段赏析

清小曲【平岔】:

五月里端阳炎热天,佳人游玩到河边。忽听得锣鼓叮咚音乐喧。小小的龙船两头儿尖,十二把桦橇哧咕咙咚呛列在两边。三岁的娃娃在龙船上站,七岁的顽童哧咕咙咚呛后面打秋千。打了一个鲤鱼把龙门来跳,打了一回珍珠哧咕咙咚呛倒卷珠帘。又打童子把观音来拜;再打魁星戏斗哧咕咙咚呛去点状元。斜阳西下回家转,轻移莲步,摇摇彩扇,怎见得他汗湿芳容,粉退香残。

元杂剧《阀阅舞射柳捶丸记》:

第二折李道宗云:“到端午之日,别人闲争饿气,我则管解粽吃酒。冷粽子多拌些蒜酪,咽下去不要焦躁。再喝上两碗凉水,停住食吃服泻药。”

第四折“端午宴会”上又提到了冷粽子:李道宗云:“冷粽子蘸沙糖,正好吃几个。”元吉云:“你说的是,心上无闲事,怕什么冷粽子!”

滩簧戏《庵堂相会》金秀英约陈宰廷:

“叫侬有拉哼呒拉哼,哼到五月端阳泛,父母要看龙舟景。侬小小舟船叫一只,舟船要叫老年人。摇么摇到伲后河亭,我爹爹房里拿点金,姆妈房里拿点银,小小包裹打一个,跟侬表哥动身走。”

链接:

端午文化久香醇

中华美德永传承

N赵坚芳

在端午节前夕,由嘉兴市文明办统一选拔了讲师团成员下社区、下基层,对居民进行端午节习俗、文化等方面的讲座。图为嘉兴经济开发区聘请的讲师——嘉兴华侨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裴秀敏正在社区讲课。大叔、大妈们一边打着节奏,一边兴致勃勃地朗诵着这首裴老师写的端午歌。

端午歌

N裴秀敏

五月五呀是端午,吃粽子来赛龙舟,

纪念屈原爱国志。五月五呀是端午,吴国忠臣伍子胥,

蒙冤赐死江底沉。五月五呀是端午,孝女跳江寻父切,上虞曹娥美名扬。端午日呀要谨记,爱国忠诚和孝顺,中华美德永传承。

第三篇:《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

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初三语文修改病句专题练习

1、A.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丰富得多,深刻得多了。

B、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侃侃而谈地乱说一通并不能解决问题。

C、老张的衣服比老李的衣服做得好。

2、A.世界上第一次对子午线测量的是在我国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的倡议和领导下进行的。

3.A.从中国人民认识到再也不能错过历史机遇之日起,就开始了新的长征。

B.学习语文不能仅凭小聪明,一定要下苦功不可。

C.不远处有片树林,这是我练习打太极拳的地方。

4.A.一位农民向国家赠献了一枚古代玉佛珠,具有很高的工艺美术价值。

B.一位农民为国家赠献了一枚古代玉佛珠,它具有很高的工艺美术价值。

C.一位农民向国家捐献了一枚古代玉佛珠,其工艺美术价值很高。

5.A.他很后悔,不该和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好朋友分道扬镳。{我国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B.这本杂志的对象,主要是面向中小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

C.这个村连续两年获得大丰收,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大米,而且不吃国家的救济粮了。

6.A.他是一位有三十多年教龄的五十多岁的语文有经验的教师。

B.林冲在高衙内派人一次又一次害